天宝十四年末,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一名宦官携带圣旨从长安急匆匆赶至潼关,命令处死守关的两位将领。两位守将深受士兵敬重,大营内顿时哗然,数万将士齐声呼喊:“冤枉!冤枉!冤枉!”他们用嘶哑的声音控诉着这不公的判决。然而,皇命难违,两人终究难逃一死。
临刑之际,其中一位将军满怀悲愤地对另一位说道:“公,你是我提拔起来的,又接替我为节度使,今日我们同赴黄泉,岂非命中注定?”他说这话时,眼中满是无奈与愤恨。说话者名叫高仙芝,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将领,而被他提拔的那位,正是封常清。
封常清三十余岁才入伍,容貌平凡,且腿脚有疾,属于跛子一名。尽管如此,这一缺陷并未阻止他为大唐立下不朽战功。无论多么看重外表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封常清的才能和战绩,他稳稳地占据着唐代名将的一席之地。
01
少年时光困苦
封常清的童年充满艰辛。
从家世来说,他是罪人之后。据《旧唐书》记载,他的外祖父因罪被流放至边疆安西服役,罪责之重可想而知。
展开剩余85%从外貌上讲,封常清不仅眼疾缠身,还跛脚,加之长期营养不良,他的身材矮小瘦弱,初见者难免觉得他面容丑陋。
唯一的幸运是,外祖父酷爱读书,才华横溢,尽管身陷苦役,仍坚持教他识字读书。在外祖父的细心教导和庇护下,封常清成长为博学多才之人。尽管物质贫乏,他的内心世界却格外丰富。
然而,好景不长,繁重劳役早早带走了外祖父的生命。史书描述此时的封常清为“孤贫”,可见他已无依无靠,其他亲人早已离世。
少年的封常清从此独自在边陲漂泊,既无家产又无靠山,虽胸怀才华,却不知未来何往。无人指引、无人慰藉,他只能默默吞咽所有风霜苦楚。
他就这样跌跌撞撞地过了三十余年,直到得遇良机,加入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麾下。安西四镇兵力庞大,而他年岁偏大、身形瘦小、无特别优势,想要脱颖而出极为艰难。
幸好,他遇见了高仙芝。
02
追随高仙芝
当时,高仙芝任安西四镇都知兵马使,骁勇善战。
每次出征,他都带着三十多名装备华丽的侍卫,士兵们羡慕不已。不能成为高仙芝那样的将军,便梦想能成为他的侍从,随他上阵杀敌。
封常清也满怀热忱,见侍卫们气宇轩昂,立誓立功立德,急忙自荐,想加入高仙芝麾下。
可高仙芝初时拒绝了他。一个丑陋跛脚的士兵竟敢妄想成为自己侍从,实在荒唐。知情者纷纷嘲笑封常清,然而他毫不气馁,继续不断地自荐。
高仙芝质问:“我的侍从已足,何必再来?”封常清答道:“我敬仰您的高风亮节,愿追随左右,何必拒绝?”
虽未立刻被接纳,但他的坚韧最终打动了高仙芝,成为了他的侍从。
高仙芝成了封常清的伯乐,自此,他的人生开始发生巨变。
开元二十九年,达奚部叛乱,夫蒙灵察奉命剿匪。封常清随高仙芝出征,仅凭两千兵力便歼灭叛军。
大胜后,他第一时间撰写战报,条理清晰地汇报战况、行军路线和战术细节。高仙芝虽初有疑虑,读后却大为赞叹,毫无修改地呈报上级。
节度使等官员读后皆称赞写战报者乃奇才。封常清声名鹊起,获封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
03
战功显赫
从此,封常清官途顺畅。
他随高仙芝四处征战。天宝六年(747年),攻克小勃律国,同年高仙芝升任安西节度使,随即提拔封常清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兼节度判官。
天宝九年,攻占朅师国,击败突骑施,俘虏其可汗。次年上半年,高仙芝升任右羽林大将军,封常清地位水涨船高,历任四镇支度营田副使和行军司马。
封常清逐渐成为高仙芝心腹,管理安西四镇庶务。高仙芝出征时,他或领兵随行,或镇守后方,确保无后顾之忧。
天宝十年,高仙芝在对大食国战争中败北,被撤职回长安任官。王正见继任安西节度使。一年后王正见逝世,封常清在高仙芝帮助下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随后数年,封常清屡建奇功。虽位高权重,依旧谦虚听取建议。天宝十二年,他采纳部下谏言,识破敌军计策,成功攻下大勃律国。
次年封常清回长安述职,唐玄宗非常满意,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其子获五品官,父母也被追封爵位。
唐朝一品二品多为虚衔,宰相不过三品,许多苦读进士多年也只能做七八品小官,封常清的儿子凭父功获五品官,彰显朝廷对他的高度赞赏。
从初入军旅,做高仙芝侍从,到镇守一方封疆大吏;从孤贫少年到家族荣誉追封,封常清用十余年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那个貌不惊人、身有残疾的孤儿,终于撑起了大唐边陲的安稳天地。
04
洛阳失守
封常清人生此时可谓光辉璀璨,荣宠无边。然古语云:“水满则溢,盛极则衰。”人可不服命运,但传世智慧多为真理。
天宝十四年,备受玄宗信任的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号称二十万,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消息传回长安,玄宗不愿相信安禄山叛乱,坚信是政敌诬陷。
直至河北沦陷,叛军逼近洛阳,长安方惊恐万分。来不及召回守军,玄宗下令洛阳、长安募兵,并派封常清率新兵赴洛阳防守。
封常清战场经验丰富,本应取得胜利。但玄宗的错误判断使他们错失最佳战机,失去天时。新兵大多为平民和仆役,未经训练,缺乏实战经验,难以抗衡叛军,失去人和。仓促应敌,终败得惨烈。
封常清溃败,洛阳陷落,只得退守潼关。此时,镇守潼关的高仙芝正准备出关迎敌,封常清赶到汇报:“连日鏖战,贼势凶猛,潼关兵力不足,若叛军狂奔,京师危矣。宜弃守洛阳,坚守潼关。”
两人达成共识,决定固守潼关,作为长安的最后防线。虽失洛阳,但只要守住潼关,平叛胜利尚有望。
此策略非二人逃避责任,继任者哥舒翰及名将郭子仪均认可。果然,敌军久攻不下,终被迫撤退。
然而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之际,幕后却有人暗中挑拨。宦官边令诚趁机发难。
05
含冤殒命
封常清兵败传回长安,玄宗震怒,撤销其一切职务,令他以普通士卒身份继续随军效力。
封常清无怨无悔,依旧鞠躬尽瘁,日复一日着黑衣巡查军务,如同当年刚入军时。危急时刻,封常清和高仙芝拼尽全力,思索坚守潼关、击退叛军之策。边令诚却只顾算计,欲借败绩置二人于死地。
缘由何在?边令诚与高仙芝有旧怨。曾求助于高仙芝,遭拒绝,遂怀恨在心,忘却国难,只图报复。
边令诚对玄宗谗言称封、高二人因惧怕叛军而守关不出,诬称封常清泄露军情,动摇军心,并称高仙芝克扣军粮。
此时七十多岁的唐玄宗已失去年少时的敏锐判断,竟深信谗言。边令诚携圣旨至潼关,不顾士兵呼喊冤屈,执意处死高仙芝与封常清。
两位忠诚将领就此含冤陨命。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为封常清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诗末称,历代青史人物众多,而封常清的功绩更胜前人。可谁料,这位为大唐鞠躬尽瘁的名将,最终竟因荒谬莫名的理由,惨遭不公待遇,殒命他乡。
翌年潼关失守,玄宗逃往蜀地,战火烧遍大唐疆域。倘若两位将军在天有灵,必定扼腕长叹。
作者:阿圆,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发布于:天津市互联网股票配资,杠杆炒股官网,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