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夺嫡大戏”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大唐的命运,也埋下了千古难解的兄弟恩怨。李世民为什么非要对哥哥李建成痛下杀手?当年的血雨腥风,真的是帝王冷酷无情,还是另有说不出口的隐情?你以为故事在玄武门划上了句号吗?其实,一块55字的墓志,才是谜底的新起点。这两位亲兄弟,一个成了千古一帝,一个隐姓埋名,挣扎在家族史册之外。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今天能否读懂那段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兄弟情仇?
一边是当朝太子、众望所归的大哥李建成,一边是战功赫赫、朋友遍天下的秦王李世民。两兄弟的明争暗斗,终于在玄武门成了你死我活的生死局。有的人说,李世民就是冷酷无情的篡位者,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对亲兄弟下狠手;也有人噎着说,如果你是李世民,面对太子党算计,能忍住不先下手为强?但奇怪的是,杀心起了,事完了,李世民却又几度追封李建成,还为他立了块简陋墓志。这到底是良心不安的遮羞布?还是兄弟情难剪断的遗憾?谁说无情最是帝王家?恐怕事没这么简单。
把时间拨回一千多年前,兄弟四人(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同在母亲窦氏膝下长大。窦氏不仅有大家闺秀的智慧,还有一双识人断事的眼睛。家里大小事,她处理得妥妥当当。李建成年长十岁,一直就像半个“老父亲”,李世民小时候还在看大哥背影学本事。那时候,没有权力纷争,只有一起长大的童年和一锅饭的温情。生活本来该一帆风顺,可自从母亲过世,父亲李渊忙着打拼仕途,一家兄弟的关系就没往回走。老大承重,老二冒头,谁又甘心只当那看客?百姓们看热闹不嫌事大,说帝王骨肉无情;可历史上的兄弟争权,哪个没搅进无数好汉的心酸?
玄武门事发后,看似天下归一,风平浪静,李世民登基为帝。可朝堂上,谈及李建成,人人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一句话踩错了节拍。李建成、李元吉被除名,像被生活剧本彻底清除的角色。而后,李世民却又三次追封李建成身份,还改过谥号。这种表面和解,实际上是压抑着的暗流。他清理了大哥的势力,却怎么也抹不掉那段尴尬的过去。有人说这是一种胜利者姿态,也有人挺李世民,说他其实是无奈自保。可无论如何,李建成的墓志上除了时间地点,只字未提功迹和情感,像是给“二哥”留下了一道永远解不开的疙瘩。有人说,这就是帝王家的无情;但也有人觉得,越是这样做,其实反倒显得难以释怀。
就在大家都以为李建成已经被彻底抹去时,专家发现墓志上“隐”字下有一道痕迹。仔细辨认,原来最早写的是“戾”——彻头彻尾的恶谥,后来才被改成了相对中性的“隐”。这背后,难道不是李世民心态的剧烈波动?一念之间,将兄弟从恶人贬成无声的隐身人。可以试想,哪有哪个胜利者还会多此一举,几度改兄长的谥号?你要说是皇帝不计前嫌,还是良心不安翻来覆去?把关系搞僵到这种地步,墓志反比无字碑还难受。隐藏的情感,和这个改来改去的字一样,谁说帝王心就铁石?
但不论外表多风平浪静,骨子里的危机却一点没消。李世民想让天下忘了李建成,可兄弟的影子躲都躲不掉。追封也好,换谥号也罢,都难平息朝中旧势力的不满。有些人私下里还是念叨着“太子英年早逝,冤屈难雪”。太宗左右的人,各有心思。有人替李建成鸣不平,有人继续投机取巧,谁都看不出哪天又会出现新的内乱。李世民即便烛照千古,也解不开权力泥潭带来的尴尬。让事情更复杂的是,李建成的后人能否翻案,李渊当初的优柔寡断,早早种下了分裂的种子。大家心里其实明白,表面的平和不了解,都是随时会爆雷的隐患。
我们老百姓看大唐兄弟阋墙,真像吃瓜群众围观家族大戏。有人说李世民是“千古一帝”,还有人死死盯着他玄武门那一刀,说哪有什么手足深情,都是被权力腐蚀的狼心狗肺。可你要是细想——真要是李世民从来都铁石心肠,早早也不会追封李建成三番五次,破费心思搞什么隐号、戾号、又遮又掩。在我看来,李世民这些举动哪是宽宏大量,明明就是做贼心虚怕人唠叨。你说悔得不悔?不悔早抹掉,不理会也不追封。你说他舍不得李建成,那不如一开始好好相处,别整那些手段。说良心发现也好,说自欺欺人也罢,反正这一出兄弟反目到后来改谥道歉,怎么看都不像纯粹的“无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皇帝的心结,原来也一样打不通。总想装大度,不如承认错得底朝天。
看了这段玄武门兄弟阋墙的恩怨纠葛,你觉得李世民到底是铁石心肠的政治动物,还是放不下骨肉亲情的人?他三次追封李建成,是心虚补救还是历史大度?有些人说赢了就是王,后悔啥?还有人觉得,哪有这么多情绪波动,不如承认自己错了来得坦率。你站哪一边?是倾向于“无情最是帝王家”,还是觉得人心再铁也要软几分?欢迎留言讲讲你心里真实的答案,到底该怎么评价历史上的李世民兄弟情?
互联网股票配资,杠杆炒股官网,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