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初夏,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绪,他踏上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土地。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故地重游,更是一场跨越三十二载春秋的庄严兑现。
曾经,他立下宏愿,革命不成功便不回韶山。如今,新中国的旗帜高高飘扬,他终于归来,而韶山,也早已换了新颜。
归家心切,破例而行
那是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四日晚,长沙蓉园一号楼内。晚餐桌上,几碟家常湘菜勾起了毛泽东深埋心底的乡愁。
他临时起意,平静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明天,我要回韶山。”这个决定让秘书高智等人颇感诧异,因为行程安排中并无此项。
但领袖心意已决,众人旋即开始着手准备。次日,六月二十五日上午,专列从长沙启程,稳稳抵达湘潭车站。
随后,毛泽东换乘了一辆灰色的吉姆轿车,车队缓缓驶上那条长达四十五公里的湘潭至韶山公路。沿途,他时而拉开窗帘。
他细细打量着窗外飞逝的景物,那些熟悉的山水,那些地里的庄稼,以及路旁匆匆走过的乡亲,都让他思绪万千。
回忆瞬间涌上心头。一九二七年,在韶山毛震公祠里,面对父老乡亲,他曾掷地有声地承诺。
他说:“假如三十年、四十年革命还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韶山。”那时的他,满怀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
三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他带着成功的喜悦和人民的期望,如约而至。中国大地已是旧貌换新颜。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百姓能够温饱,曾经的压迫和剥削成为了历史。这正是他誓言的最好印证。
时光再往前推,一九一〇年,年仅十六岁的毛泽东首次离开韶山。临行前,他赋诗一首,言明“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远大志向。
这份抱负支撑着他走过漫漫革命路。下午六点左右,车队终于抵达了韶山招待所,即“松山一号”。
这处简朴的平房,正是他一九五八年时,特意嘱咐堂弟毛泽普回乡修建的。他当时说,日后回家,能有个住处。
亲子情深,故人思量
抵达韶山招待所后,毛泽东的第一件事便是召见了当地的负责人。韶山党委书记毛继生前来汇报工作。
毛泽东幽默地称呼他为“山神”,这称谓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详细询问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近况。
他还关心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家乡亲友们的健康。这份对民生细致入微的关切,让毛继生感受到了领袖的亲民。
当晚,他特别嘱咐警卫人员李银桥:“在韶山期间,一定不能阻拦乡亲们靠近,要让他们想见就见,想说就说。”
他甚至开玩笑说:“‘毛主席万岁’不敢当,百岁还是想的。”这份谦逊与真情,流露得自然而然。
次日清晨,六月二十六日,天刚蒙蒙亮,五点钟时,毛泽东便独自一人离开了住处。他径直走向了父母的坟墓。
工作人员随后才发现,匆匆赶到。毛泽东已经站在墓前,他俯下身,折下几枝翠绿的松枝作为祭品。
他深深地鞠了三躬,声音低沉地喃喃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随后,他亲自动手,为坟墓培上了新土。
当工作人员提出要修缮坟墓时,他坚决地谢绝了。他只是嘱咐,以后每年培培土就可以了,不必大动干戈。
这份对父母的深沉孝顺与对简朴的坚持,令人动容。上午,他又前往故居对面的谢家屋场。
屋主毛霞生是他的老邻居。两人坐下,拉起了家常。毛泽东询问起“土地老倌”等几位老邻居的近况。
得知他们早已离世后,毛泽东长时间地沉默不语,神色悲伤。这份故人已逝的感伤,在领袖脸上清晰可见。
围在外围的乡亲们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他回应说:“万岁不敢当,百岁还是想的。”
随后,他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在父母的卧室里,他指着母亲的照片,回忆起母亲病逝的细节。
他想起自己曾写下的《祭母文》,对亲人的思念溢于言表。每一处旧景,都勾起了他童年的点滴回忆。
鱼水情深,人民领袖
参观完故居,毛泽东又前往韶山学校。孩子们看到“毛爷爷”来了,兴奋地高呼着“毛爷爷好”。
少先队员们为他献上鲜艳的红领巾,毛泽东欣然佩戴。他风趣地对孩子们说:“我变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
这一刻,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而是孩子们亲切的“毛爷爷”。下午五点左右,他来到毛震公祠旁边的水库。
韶山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它代表着家乡的新貌。毛泽东邀请在场的乡亲和孩子们一同下水游泳。
他在水中自在地畅游,甚至兴致勃勃地表演起了“稍息”、“立正”等动作,引得岸上笑声一片。
这份与民同乐的场景,生动展现了领袖的平易近人。他亲身感受着家乡的巨大变化,也享受着这份融入自然的乐趣。
晚上,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在韶山招待所设下了一场特殊的宴席。受邀的约五十位宾客,都是当地的老党员、烈士家属和乡亲们。
宴席的菜肴虽然简单,但情谊却真挚而浓厚。他亲自为自己的老师毛宇居敬酒,并谦逊地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领袖对师长的尊重,对家乡的感恩,以及对革命功臣的敬意。
这次归乡,毛泽东亲眼见证了韶山的翻天覆地。地主乡绅已不复存在,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家乡的巨变,正是新中国成立十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未竟之约,历史印记
六月二十七日下午,毛泽东告别了父老乡亲,结束了短暂而意义非凡的韶山之行。这次归乡之旅,不只是个人情感的释放。
它更是对三十二年前庄严誓言的最好诠释,也是对革命胜利最深刻的印证。他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作为人民领袖的谦逊。
他对故土的深沉热爱,以及对人民的无尽关怀,都通过这次探访得以体现。韶山人民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
这份与开国领袖的亲密接触,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里。这次访问,也为毛泽东的晚年生活,留下了珍贵的诗篇。
那些亲切的交谈,那些与乡亲们共同的欢声笑语,都成为了他个人回忆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笔者的思量
尽管毛泽东在韶山时,曾表达过再回故乡的愿望,甚至在一九六六年七月,他再次回到韶山时,离开之际仍久久不愿离去。他嘱咐工作人员看好房屋,说“我以后还要回来”。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次短暂的探访,竟成了他最后一次踏上这片故土。此后,他再也未能回到韶山。那份未竟的故乡之约,成为了伟大革命家与他深爱土地之间,一个永恒的历史印记。
互联网股票配资,杠杆炒股官网,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