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晚,中东上空火光四射。以色列与伊朗,这对宿敌再次以导弹和战机互撕,战火骤然升级。多地传来爆炸声与伤亡报告,整个区域屏住呼吸,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骤然加剧的冲突,让国际社会绷紧神经,紧急呼吁双方悬崖勒马,避免局势彻底失控。
这一夜,战机轰鸣,导弹呼啸,将笼罩中东的紧张空气彻底点燃。
烈火照亮黑夜:空中厮杀白热化
以色列军方的声明撕裂了夜空的宁静。他们毫不避讳地承认,仅18日晚间就派出60架战机,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及其周边至少20处军事目标发动猛击。国防军发言人埃菲·戴弗林的话语中透着决绝,他指出,这已是以色列在短短24小时内发起的第三波大规模空袭。
回溯前两轮攻势,同样火力全开。首轮袭击中,以色列出动了超过50架战机,瞄准了德黑兰地区的约40个目标。袭击目标名单上赫然列着一处关键的离心机生产设施以及一个反坦克导弹制造基地,打击力度之大令人咋舌。
紧随其后的第二轮袭击在当天下午展开,德黑兰地区再有20余处目标遭受打击。其中三个目标更是与导弹生产紧密相关的重要设施。这两轮攻势足见以色列意图摧毁伊朗军事能力的决心。
伊朗媒体的报道印证了袭击的猛烈,他们提到,以色列最新一轮袭击的地点甚至逼近了德黑兰市中心的警察总部大楼,这表明打击范围已触及城市核心区域。
以色列国防军亦确认了对德黑兰伊朗军事目标的空袭,此外,战火还蔓延到了其他省份。伊朗克尔曼沙阿省的一处空军基地也未能幸免,以军声称在该基地摧毁了三架AH-1型武装直升机,进一步削弱了伊朗的空中力量。早些时候,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曾报道,伊朗红新月会在德黑兰的一处设施在以色列空袭中受损严重。
不过,红新月会稍晚通过社交媒体迅速辟谣,否认其位于首都的总部大楼遭袭,但同时也证实邻近区域确实受到了攻击,可见空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此外,位于德黑兰以西约40公里的帕亚姆机场也遭到了以色列导弹的袭击。尽管迈赫尔通讯社援引目击者的话说,机场主体并未遭受严重损毁,但现场图片中机场内升起的黑烟和忙碌的救援车辆,无声地诉说着袭击带来的破坏与慌乱。
面对以色列的凌厉攻势,伊朗也亮出了新武器。当晚,德黑兰宣布启动代号“真实承诺-3”的行动,这是自本月13日冲突爆发以来,伊朗向以色列发起的第十二轮打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表声明,确认再次对以色列的情报机构和空军基地发动袭击,但这次有了不同寻常之处。
在此次行动中,伊朗首次将射程可达2000公里的“泥石”弹道导弹投入实战。据迈赫尔通讯社补充,这是冲突升级以来,伊朗首次将此类远程精确打击导弹用于对以色列的报复。
当“泥石”呼啸着跨越千里射向目标时,以色列特拉维夫等中部大片区域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以色列公共广播电台报道称,伊朗大约发射了5枚此类导弹,虽然以色列的导弹防御系统表现出色,成功拦截了至少3枚,但这一刻,战争的阴影真实地笼罩着以色列民众,威胁不再遥远。
万幸的是,以色列的急救组织“红色大卫盾”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此次伊朗导弹袭击造成人员伤亡的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担忧。
硝烟下的代价:伤亡数字与破坏痕迹
自6月13日冲突加剧以来,这片土地付出了沉重代价,而累积的数字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以色列国防军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伊朗已向以色列发射超过400枚弹道导弹和上千架无人机,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这些弹药并非都落入荒野,其中20多枚弹道导弹成功击中了以色列城市区域,造成了广泛的破坏。截至18日,这场持续升级的冲突已导致以色列方面24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塔姆拉小镇甚至为导弹袭击的遇难者举行了悲伤的葬礼,战火的伤痕深刻地刻在了普通民众身上,远非新闻报道的轻描淡写可以涵盖。
新华社记者沙达提在6月17日于德黑兰市区拍摄到了空袭后的浓烟以及被战争改变的城市景象,同样的伤痛也存在于伊朗人民的生活中。双方都承受着战争的重量。
全球警钟敲响:紧急呼吁与立场分歧
当战火愈演愈烈之际,国际社会的神经也绷到了极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焦急万分,18日他发表声明,对以色列与伊朗军事冲突的升级表达了深切担忧。他强烈敦促两国立即采取行动,缓和紧张态势,实现停火。
古特雷斯的警告掷地有声:任何新的军事干预都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战火不仅会吞噬以色列和伊朗,更可能将整个中东甚至全球拖入深渊,威胁和平与安全。冲突中造成平民伤亡、民居及关键民用基础设施受损的行为,是他特别谴责的焦点。
他重申,外交途径是解决伊朗核问题及地区安全关切的唯一最佳选择,并呼吁所有联合国会员国恪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这份呼吁既是希望,也带着一丝无奈。
欧洲的担忧同样溢于言表。法国外交部18日宣布,法国、德国、英国三国外长及欧盟高级代表已于16日就中东局势与伊朗外长进行了紧急通话。
并在随后发表了联合声明。这份联合声明传递出清晰且一致的信号:各方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的举动,并强调需要迅速重开外交谈判的渠道,试图用外交手段为失控的局势踩下刹车。
然而,并非所有声音都同出一辙,对责任的归属也有不同看法。土耳其国防部长居莱尔在18日视察土耳其与伊朗接壤的东部边境地区时,发出了措辞更为犀利的呼声。他直接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措施,以制止他所称的“以色列的专横行动”。
居莱尔认为,以色列在加沙、黎巴嫩以及对伊朗采取的所谓非法行动,再次暴露了其“在整个地区挑起冲突的意图”。他的警告带着浓厚的区域视角:“以色列的行动正在把我们地区拖入混乱。”这种对以色列直接的指责,与联合国和欧洲更侧重于呼吁双方克制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地区国家在这一冲突中的复杂站位。
外交棋局迷踪:谈判大门虚掩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一场扑朔迷离的外交拉锯战也在悄然上演。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美伊之间关于谈判的隔空喊话,如同在战火背景下投下的一层外交迷雾。
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18日明确表示,伊朗从未向美国请求谈判,并直接指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相关言论为“谎言”。此前,特朗普18日在白宫就当前以伊军事冲突向媒体放话,称伊朗方面希望谈判,并已表达了前往白宫会谈的意愿。
对此,伊朗代表团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作出了强硬的回应。他们用字字珠玑的措辞否认了特朗普的说法,称“从来没有伊朗官员请求到白宫门前卑躬屈膝”,并斩钉截铁地表示,伊朗“不会在胁迫下谈判,不会在胁迫下接受和平”。这种高调、毫不妥协的姿态,似乎给任何基于“伊朗渴望谈判”的外部判断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自今年4月以来,美国与伊朗已就伊朗核问题及美国解除对伊制裁等议题举行了五轮间接会谈。原计划于6月15日在阿曼举行的第六轮会谈,正是因为以色列对伊朗的突袭而被临时叫停,这表明军事行动对外交进程的破坏力是直接且巨大的。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亦在6月14日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称只要以色列继续对伊朗发动袭击,伊朗就不会恢复与美国的谈判。这一条件,如同悬在谈判之门上的一把锁,轻易难以开启。
这一系列复杂的事件和高调表态,无疑为本已脆弱的中东和平希望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外交之门究竟能否再度开启?还是战火将彻底吞噬所有可能的和平曙光?世界都在不安地等待,等待这场危险的棋局下一步会走向何方。
互联网股票配资,杠杆炒股官网,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